笔者的思路:一是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多元文明交流融会过程中,要确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,强调和而不同,和平共处等。
儒家认为天地人一体,但人在天地之间又有特殊的地位,进而发展出以人为主体的传统。[19]贺麟:《儒家思想的新展开》,《文化与人生》第11页,商务印书馆1999年。
出于此,孔子说为仁由己,而由乎人哉?(《论语·颜渊》)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[①]《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》,《张岱年全集》第七卷,63页,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。(《论语·里仁》)他还说过君子求诸己、君子慎其独,曾子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,强调内省的作用。亨廷顿在1993年美国《外交》杂志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文明的冲突?》的论文,就提出:新世界中占首位的冲突根源,将不会是意识形态性的或经济性的。如果只有儒学的研究而没有现代儒者的出现,那还不是真正的弘扬儒学和传统文化。
另一方面,它又强调其独特同一性的价值是普遍的[⑨]。[⑥]《朱高正讲康德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,第3页。四者以仁为本,落实在人身,所以说以一人而兼统四体。
下品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下愚,它是居恶不善的,因为它上逆于仁而下悖于礼、义、信、智。这四者协调相配合就成为浑然一体的全人,分开了就形不成统一的人格。司寇尚礼,君臣有位,长幼有序,朝廷有爵,乡党以齿……司农者,田官也,田官者木,故曰水生木。仁是正面爱人,智是反面除害。
中品是居于上智与下愚之间的,是可善可恶的,因为它虽具仁德,但仍不免有时违逆仁德,且其在下的礼、义、信、智四德也是杂而不纯的。东方者阳也,万物始生,故肝象木,色青而有枝叶……肺所以义者何?肺者,金之精。
董仲舒之后纬书《易纬》主要是以五行配五常,论证其天道依据,人性本源,以及与人身体的关系。坎,北方之卦也,阴气形盛,阴阳气含闭,信之类也,故北方为信。正反两面合二为一,仁智统一,才能养成完美的人格。仁非其里而虚之,非仁也。
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的统一乃是人常行之道,即人道。君惠则不厉,臣忠则不贰,父慈则教,子孝则协,兄爱则友,弟敬则顺,夫和则义,妻柔则正,姑慈则从,妇听则婉,礼之质也。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,义是人之为人的道理,具备仁义本质的人就能够很好地与人交往,能够做到忠实、诚信、正直、诚谨而不会伤害别人。《法言·问道》: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,譬诸身乎?夫道以导之,德以得之,仁以人之,义以宜之,礼以体之,天也。
不智而辩慧狷给,则迷而乘良马也。宋儒超越五行时令解释五常的思路,更重视对五常的内在结构的合理化和各个德目之间关系的深入论证。
不知天之所以命生,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。智者,进而止无所疑惑。
西方亦金,成万物也,故肺象金,色白也……心所以为礼何?心,火之精也。《乐》仁、《书》义、《礼》礼、《易》智、《诗》信也。(《春秋繁露·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》)《春秋》大义讲信用,不诈伪。《春秋繁露·必仁且智》云:莫近于仁,莫急于智。制号政令,欲严以威,庆赏刑罚,欲必以信(《荀子·议兵》)他更强调政治层面的信。(《春秋繁露·仁义法》)。
因此,王者先仁而后礼,为国当以仁为先。《文中子·述史篇》:薛收问仁。
李轨注:不可无之于一。陆贾《新语·本行》提出行以仁义为本,《新语·道基》云:故圣人怀仁仗义,分明纤微,忖度天地,危而不倾,佚而不乱者,仁义之所治也……骨肉以仁亲,夫妇以义合,朋友以义信,君臣以义序,百官以义承,曾、闵以仁成大孝,伯姬以义建至贞,守国者以仁坚固,佐君者以义不倾……《春秋》以仁义贬绝,《诗》以仁义存亡……《书》以仁叙九族……《礼》以仁尽节,《乐》以礼升降……仁者道之纪,义者圣之学。
二者相同的是都以木、东为仁,金、西为义。《乾凿度》以土、中为智,而董仲舒以土、中为信。
本文以汉代为重点,探讨汉代儒者如何以经学为基础构建五常核心价值观。荀子思想体系也是以仁为基础,构建其礼义之统 ,仁、义、礼、乐并提,《荀子·大略》云:亲亲、故故、庸庸、劳劳,仁之杀也。以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分别对应以配司农、司马、司营、司徒、司寇五官,五官为政分别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为本,以五行相生为原理,顺之则治,逆之则乱。仁、义、礼、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。
以诈伪取胜是君子不肖做到,孔门后学不愿意讲五霸的事迹,就是因为五霸是以诈伪取得成功的,是苟且行为。爱是礼的内在精神之一,他以仁、义规范爱,不使爱偏向,强调礼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妻、姑妇等各种社会政治与伦理关系,同时与仁、义、忠、慈、孝、友、顺等道德规范密切配合,所以道德仁义,非礼不成。
董仲舒为什么要对仁与义这样的区分呢?他认为这个问题一般人不能区分清楚,就造成人们常常用仁来宽待自己,用义来要求别人。人情有五性,怀五常不能自成,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,以教人成其德也。
四体合则浑成人,五美备则混为圣,一人兼统者,德备如身全。他说:‘仁字须兼义礼智看,方看得出。
孔子仁礼并重,他一方面强调人而不仁,如礼何?视仁为礼的灵魂。不仁而有勇力材能,则狂而操利兵也。《乾凿度》以水、北为信,而董仲舒以水、北为礼。《论衡·本性》:人禀天地之性,怀五常之气,《论衡·命义》:说命有三,一曰正命……亦有三性:有正……正者,禀五常之性也。
司徒尚义,臣死君而众人死父。仁与智都同等重要,相辅相成,不可分割。
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结构,五常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,绵延不断,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原因。王充属于今文家,其五行、五脏、五常之搭配当与《白虎通·情性》同。
这样,周敦颐便将天道、人性、道德建构成一个整体,为五常奠定了天道人性的基础。柳宗元《时令论下》取仁义礼智信之事,附于《月令》,批评前贤将五常纳入五行时令中有害无益,指出:圣人之为教,立中道以示于后,曰仁、曰义、曰礼、曰智、曰信,谓之五常,言可以常行之也。
留言0